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
现在的人一辈子不管是投资还是生活,都难免出现缺钱的情况,缺钱就要借钱,向亲戚朋友开口很难为情,剩下的就只能向银行和金融机构伸手了。
银行和金融机构做的就是存款借贷的生意,这个借款利率自然就比存款高,可是很多人动辄百分之十几甚至二三十的年化利率还是很让人崩溃,本来就缺钱,再付给那么高的利息,更是让本就干瘪的钱包更加雪上加霜。
然而看看身边的人,同样的贷款,同样的期限,他们的利率和总手续费都比自己的低很多,算下来,按照他们的贷款利率,一年能省下不少钱。比方说蚂蚁借呗,利率高的万五左右,低的万二。很多银行的信用卡分期利率虽然都是相同的,但是,不同客户受到的邀约不同,主动申请分期的时候,也不见得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手续费率。
为什么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各不相同呢?
表面的一个现象就是,银行只做锦上添花,不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实际上,银行和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办理信用卡分期的时候,是有一个专门的风险评估机制的。具体是下面这些资料支撑起银行的审核系统;
第一,银行会尽可能的收集用户的各方面信息,比方说家庭住址、学历信息、工作和收入情况、家庭成员、社交群体等。
第二,银行和金融机构会收集用户的资产和负债情况。
第三,银行会评估用户贷款资金的用途以及未来收益。
银行收集了这些信息的途径有哪些呢?
1. 用户申请贷款或信用卡分期时的资料录入,这个是每个人在开户的时候都必须要填写的,而且越详细越好。
2. 银行和金融机构会查询用户的征信报告,里面的很多信息都一目了然。
3. 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电话回访。
4. 基于用户手机的通讯录、短信记录、位置信息等的信息获取,有些会先获取用户同意,大部分都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非法收集的。
5. 大数据比对,现在是网络社会,每个人的生活社交轨迹都被记录在案,各种五花八门的APP是我们手机上不可或缺的东西。
为什么银行和金融机构会出这些幺蛾子,搞区别对待呢?无非是出于用户逾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综合评估。
1. 逾期风险低的用户,银行和金融公司借给你钱,受到损失的可能性就低得多。
2. 逾期风险高的用户,银行和机构会选取一个同样风险等级的群体,计算出来大概什么样的利率才能够保证扣除预期损失之后还能得到足够的收益。
3. 逾期风险低的用户,很多时候是不缺钱的,银行和金融公司为了发展这部分用户,会用类似于打折促销的方式,通过降低利率,提高授信来拉拢用户。
4. 逾期风险高的用户,大部分是缺钱的,银行和金融公司害怕损失,就会提高利率达到高收益,抵消逾期带来的损失。而且,缺钱的人,即使给的利率高一些,他们也会用。
为了降低利率,咱们要做的就是;
打造更好的个人信息,向外面展示自己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降低个人总体负债水平,不要让人一眼就觉得这个人很缺钱。